时间:2014-12-28 12:32:20 作者:楹庭律师团
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建设规划提要(2008年—2012年)
宁政办发[2009]1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建设规划(2008—2012年)》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 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规划提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大力发展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是建设“三个百万亩”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抗旱减灾能力的有效载体和抓手,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各有关市、县(区)和自治区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按照自治区制定的总体规划,抓紧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强力推进,确保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
二〇〇九年一月七日
解决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实现我区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 为紧迫的民生工程。去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区情,审时度势,着眼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优势转换,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作出了建设“三个百万亩”高效农业(即100万亩温棚类设施农业、100万亩扬黄高效节水农业、100万亩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的重大决策。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特制定《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建设规划(2008年—2012年)》。
一、加快发展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的重大意义
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涉及3市12县(区),现有耕地1275万亩,其中旱耕地982.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6.4%。该区域年降雨量200毫米—640毫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蒸发量1221.9毫米—2086.9毫米,是降雨量的3倍—10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00立方米,是 平均水平的14%,属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十年九旱”甚至“十年十旱”是该区域气候的最基本特征,也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建国以来的58年间,干旱年数达48年,干旱发生频率高达82.5%。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明显加剧,强度逐年加重,200毫米降雨线向南推进了约80公里,已成为我国发生干旱危害最频繁、最严重的地区 。特别是2004年以来连续5年特大干旱,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对群众生活构成严重威胁。
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的发展。2005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先后亲临这一地区视察调研,对解决制约旱作农业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等作出重要指示。200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建设“三个百万亩”高效农业的重大决策,其中100万亩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是覆盖面最广、受益农户最多、直接经济效益最大的工程。今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北部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南部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示范区”,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加快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006年以来,在认真总结干旱带群众长期抗旱减灾措施和经验的基础上,我区实施了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选择部分地区推广集雨补灌、设施补灌、压砂补灌、膜下滴灌、移动滴灌、覆膜坐水点种、分株点浇等实用抗旱节水技术措施,在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依然呈现出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特别是采取“集雨场﹢蓄水窖﹢集雨补灌﹢特色作物种植”技术模式种植的马铃薯、西甜瓜等作物,亩纯收入平均达到600元—800元。彭阳县、原州区等地推广的秋季覆膜、早春覆膜、全膜覆盖等覆膜保墒技术,抗旱保苗和增产增收效果也非常明显。实践证明,加快推进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有利于构建抗旱避灾增收的长效机制,扭转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年年抗旱年年旱”的被动局面;有利于改善当地旱作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落后的状况,加快传统旱作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有利于培育壮大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有利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依托中南部地区不同的资源条件及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明确覆膜保墒集雨补灌农业区域布局和发展重点,完善政策技术支撑体系,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工程等措施,推广旱作节水高效农业配套技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旱作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效利用的原则。立足中南部旱作农业区降水资源条件, 统筹考虑蓄水、保水、集水与节水、调水、高效用水,大规模推广应用地膜覆盖保墒、膜下滴灌、移动滴灌、压砂补灌、集雨补灌、免耕保护性耕作、优良抗旱品种推广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降水的土壤保蓄率、土壤水利用率、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促进旱作农业区水资源的适度开发。
——坚持目标效益的原则。通过调整结构、增加投入、递增规模、强化管理等措施促进增产增效, 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高旱作区农业综合效益,充分发挥覆膜保墒集雨补灌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坚持示范引领的原则。加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强化工程节水与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管理等节水措施的联合应用,大力普及高效适用、简便成熟的技术和装备,推动综合技术的集成,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增强抗旱节水综合能力。实行相对集中连片建设,整村整乡规划项目,发挥典型带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确保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坚持产业带动的原则。挖掘中南部地区不同旱作农业区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优势比较明显的马铃薯、西甜瓜、地膜玉米、向日葵、果枣等主导产业。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产品原料基地,组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形成“企业﹢基地﹢农民”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农民快速增收。
——坚持政府推动的原则。以 投资为引导,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职责任务,建立稳定的保障体系和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引导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农民加大投入,积 参与旱作节水农业建设。
(三)主要目标。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构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特色优势产业、集雨补灌工程、水资源高效利用“三大体系”,实现由被动抗旱向主动调整、传统粗放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化农业转变,建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力争把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建成西北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2008年—2012年,每年完成100万亩特色优势作物种植,形成马铃薯、瓜菜、红枣、草畜等特色优势产业生产体系;每年完成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建设任务100万亩,在此基础上,沿麻黄山—青龙山—罗山南麓—王团—关桥—甘盐池300毫米降雨线两侧和沿兰宜公路400毫米降雨线两侧区域,逐年推进集雨补灌基础设施建设。到2012年,使规划区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10%—15%,水分生产效率由0.3—0.45提高到0.45—0.60以上,每立方米水补水效益达到10元—15元,形成集雨补灌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覆膜保墒。2008年—2012年,在规划区每年推广地膜覆盖保墒100万亩。以秋季覆膜技术为主、早春覆膜和全膜覆盖技术为补充。
(二)集雨补灌工程。
——蓄水窖建设。在规划区5年累计建设蓄水窖13.4万眼,其中:在盐池县新建50 立方米蓄水窖1.1万眼、同心县0.5万眼、海原县2.5万眼、中宁县0.2万眼、原州区1.2万眼、西吉县2.4万眼、彭阳县1.5万眼、隆德县1万眼;在红寺堡开发区新建扬黄周转水窖2万眼;维修改造旧水窖1万眼,其中海原县0.5万眼、彭阳县0.5万眼。
——集雨场建设。按照“1窖配1场”的设计原则,在规划区5年累计新建砼集雨场11.4万个,总硬化集水面积达到2124 万平方米,其中:在沿麻黄山—青龙山—罗山南麓—王团—关桥—甘盐池300毫米降雨线两侧新建270 平方米集雨场4.7万个;在沿兰宜公路400毫米降雨线的两侧新建150 平方米集雨场5.7万个;为维修改造好的旧水窖配套新建150 平方米集雨场1万个。
——土圆井建设。在规划区隆德县地下浅层水丰富的地区打土圆井2000眼,供水能力达到120万立方米,满足1万亩设施大中拱棚补灌。同时,开发利用现有的305处塘坝库池水源。
(三)配套设备。
——补灌设备。按照“1窖(井)1场配1泵1枪”的设计原则,配套水泵12.7万台、注水枪12.5万支、移动补灌设备1820套、膜下滴灌设备2.1万套、重力滴灌设备3000套。利用补灌设备,通过输水管把蓄水窖、土圆井中的水输送到作物根际周围。
——覆膜机具。为确保每年100万亩地膜覆盖保墒规划任务完成,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解决劳力不足问题,按照一个覆膜季节10天,每台畜力覆膜机每天覆5亩、机械动力全膜覆膜机每天覆30亩,总计配套购置覆膜机具17750套,其中:畜力覆膜机17000台、全膜覆膜机750台。
(四)特色和设施农业建设。每年完成100万亩特色优势作物种植,其中:马铃薯50万亩(枣瓜间作5万亩)、瓜菜20万亩、地膜玉米25万亩、向日葵5万亩。其中,在规划区井窖塘坝库等周边有充足补灌水源的地区,建设大中拱棚4万亩,其中:盐池县0.25万亩,海原县0.06万亩,红寺堡开发区2万亩,中宁县0.25万亩,西吉县0.24万亩,隆德县1万亩,彭阳县0.2万亩。配套建设沼气池6500座。采取膜下滴灌、移动补灌、重力滴灌等旱作节水技术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
四、建设进度
规划建设期为5年,即2008年—2012年。每年稳定在100万亩,其中:
2008年完成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88.805万亩,建设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11.195万亩(设施农业0.445万亩);
2009年完成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73.325万亩;新建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15.48万亩(设施农业1.08万亩),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总规模累计达到26.675万亩(设施农业1.525万亩);
2010年完成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58.805万亩,新建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14.52万亩(设施农业1.02万亩),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总规模累计达到41.195万亩(设施农业2.545万亩);
2011年完成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46.235万亩,新建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12.57万亩(设施农业0.72万亩),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总规模累计达到53.765万亩(设施农业3.265万亩);
2012年完成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35万亩,新建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11.235万亩(设施农业0.735万亩),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总规模累计达到65万亩(设施农业4万亩)。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112718.6万元,其中:覆膜保墒25000万元,集雨补灌配套工程72450万元,集雨补灌配套设备15268.6万元。分县投资为:盐池县11914万元,同心县7264.4万元,海原县27617万元,红寺堡开发区7320万元,中宁县3035万元,原州区12636万元,西吉县17805万元,彭阳县15263.2万元,隆德县8604万元,泾源县1260万元。
(二)资金筹措。建设资金以 投资为主,农民自筹为辅。其中,集雨场窖(井)等基础建设和配套滴灌设施,争取中央项目投资占总投资75%,农民自筹占25%。
(三)年度投资计划。2008年18949.62万元,占总投资的16.8%;2009年26326.38万元,占总投资的23.4%;2010年26144.12万元,占总投资的23.2%;2011年22146.92万元,占总投资的19.6%;2012年19151.56万元,占总投资的17%。
六、效益预测
(一)经济效益。规划实施期,每年完成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100万亩,总产值达到11.76亿元,净产值达到9.2亿元,亩均实现收入1170元,亩均增收820元,带动人均增收630元。规划实施后,集雨场、蓄水窖等集雨补灌基础设施形成固定资产87718.6万元,按使用年限10年—15年计算,2年可收回投资,后13年不再进行基础设施投资;65万亩特色优势作物实现产值101.4亿元,新增产值76.05亿元,每年亩均新增收入900元,投入产出比达到近10倍,提高节水效益30%以上。
(二)社会效益。通过规划实施,有效改善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旱作节水农业基础设施与物质装备条件,推进特色种植、畜牧养殖等优势产业发展,形成比较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旱作农业科技水平、综合生产能力及抗旱减灾能力,促进旱作区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三)生态效益。通过规划的实施,利用自然降水和节约水资源等综合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改善生态环境。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组织实施废旧地膜回收技术,妥善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自治区建立由发展改革、财政、农牧、水利、扶贫、林业等部门和固原、中卫、吴忠3市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定重大政策和资金筹措计划,审批各县(区)项目实施方案,统筹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要求,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各相关县(区)人民政府是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的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要依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研究制定本地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管好用好项目资金,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规划顺利、有效实施。自治区把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纳入对相关县(区)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和奖惩。
(二)建立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实行以政府扶持为主、农民自筹为补充的投入机制。自治区采取统筹协调的办法,整合 和自治区有关产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旱作节水、农田水利、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项目和资金,重点对集雨补灌农业的基础设施配套、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技术培训、科技服务、病虫害防治、良种繁育等给予支持。
(三)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旱作节水农业建设采取整村整乡规划、集中连片、先易后难的方式推进。各地要坚持技术标准,突出技术到位,加强示范引导。每年每县建设1个—2个核心示范区,做到工程技术到田,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入户,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着眼于实现节水、避灾、高效的目标,组织有关部门积 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搞好技术服务,大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培训,确保技术到位,不断提高旱作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严格实行招投标制、法人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理制、经济责任合同制等制度,确保工程按期实施、质量达标。建设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执行有关资金使用审批、审核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合理。加强工程建设财务核算及档案管理,严格做好工程竣工验收。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1月9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