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达州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

时间:2014-12-28 12:43:33 作者:楹庭律师团

发布部门:四川省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达市府办[2012]1号 分类导航:工信产业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规章 发布日期:2012-02-17 关键字:达州 工业和信息化
【阅读全文】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达州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达市府办[2012]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达州经开区管委会:

  《达州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二月十七日



   
             达州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第三次党代会和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兴工强市”战略的决定》精神,明确未来五年达州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加速达州工业和信息化进程,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努力把达州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达州,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达州工业和信息化现状及制约工业发展的因素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达州工业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企业改革和技术进步为动力,大力实施“资源转化、兴工强市、项目兴市”战略,特色产业发展迅猛,培育和壮大了传统产业和骨干企业,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达州工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发展质量和规模明显提高。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88.72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366.3亿元,年均增长26.7%,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59.24亿元增至2010年的305.4亿元,年均增长31.2%;201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达37.29%,比2005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由2005年的220户增至2010年的493户;资产总额由2005年的104.1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702亿元;形成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50-100亿元的企业1户,10-50亿元的企业5户,1-10亿元的企业240户;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05年的49.3%提高到2010年的76.7%,工业主导地位初步确立。

  2.产业结构特色比较明显。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煤电冶建产业不断壮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比较优势明显,以机械加工和汽摩零部件等为代表的传统机械制造业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3.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工业投入力度加大,着力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十一五”工业投入达1114亿元,是“十五”期间投入138.4亿的7.58倍,达钢集团不间断的技术改造,普光净化厂、玖源化工、瓮福磷硫化工、海螺水泥、华新水泥等项目的竣工投产,夯实了工业发展基础,工业发展后劲增强。

  4.工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工业园区(集中区)从无到有,由小变大,雏形已成。形成以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园区为龙头的各具一定特色的工业园区(集中区)8个,其中省级园区1个,县级集中区6个,配套园区1个;目前园区工业项目用地21.46平方公里;纳入园区统计的企业已达79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4.3亿元,完成增加值133.3亿元。

  5.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稳步推进。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电话普及率49.9%,比2005年提高25.9个百分点;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2.75万户,比2005年增加14.22万户。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取得积 进展,重点骨干企业和部分优势企业加大了信息技术在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中小企业逐步开展信息化的初步应用,加大了“1+7”园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力度。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信息化取得新的成效。

  (二)制约因素

  一是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尚处在工业化跃升期,工业总量不大,总体规模较小,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29%,比全省低6个百分点。二是工业结构矛盾突出。轻重工业发展 不协调,冶金、煤炭、建材等原材料工业倚重,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近1:4。工业还没有走出粗放型发展和依赖资源的老路,过度依靠传统产能扩张。三是工业层次不高。工业偏重于资源开发和产品初加工,新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关联度相对较低,产业链相对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尚在起步阶段。四是缺乏大集团大企业的带动支撑。大企业、骨干企业数量较少,支撑全局的能力弱。五是集中度还不够。入园企业户数仅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16.2%,园区企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也只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43.6%。六是信息化总体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信息人才缺乏,信息化整体推进的机制不够完善。

  二、“十二五”工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一)发展优势

  1.资源富集。矿产资源多达28种,特别是天然气、煤炭资源在全省乃至 占有重要地位,具备发展天然气化工及清洁能源的优势。苎麻、油橄榄、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优势显著,特色农产品加工蕴含着巨大潜力。

  2.基础较好。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工业的特色产业体系逐步形成,达钢、达竹煤电、恒成能源、川环科技、川东电缆等传统产业的技改扩能和产品档次的提升,中石化、中石油、香港玖源、瓮福集团等在达天然气项目的开发利用,海螺、华新等水泥巨头的入驻,达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的市场辐射力得到增强。

  3.区位独特。达州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位于成都—重庆—西安大三角经济区的腹地,随着这个大三角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达州拓展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

  (二)发展机遇

  1.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倾斜重点将是西部地区特色产业,为达州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2. 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机遇。达州位于国内市场的腹地,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对外依存度不高,随着拉动内需举措的深入实施,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将得到改善,为达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3.成渝经济区块发展前景广阔。达州是成渝经济区的腹地,随着 加快成渝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和重庆两江新区的建设,达州环渝腹地区块优势凸显,将在“发展 ”和“带动 ”的双重作用下,合理配置区域资源供给,达州融入成渝经济区,加强与成渝两地的产业配套步伐必将加快。

  4.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势头强劲。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加深入发展,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转移的动力日益增强,步伐日益加快,达州有要素成本低、市场腹地广阔的优势,加之区位优势独特、交通条件便利等因素,必将是产业转移的热点区域。

  三、“十二五”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以“在做大总量中调整结构,在追赶跨越中提升质量,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为主线,按照“传统产业高端发展、高碳产业低碳发展、资源产业循环发展、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的发展思路,坚持产业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以优势资源转化为重点,以扩大开放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抓重点、破难点,全力以赴推动工业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努力把达州建成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成渝经济区配套产业高地,为“兴工强市”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末,达到“四个明显”和实现“五个一”目标,即:经济总量明显增大,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升。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园区1个、实施重大工业项目100个(附项目表)、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00户、建立工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00户。

  到2015年,达州工业总量排位在全省“升位进十”,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366.3亿元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10年的1042亿元达到38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实现利税由2010年的73亿元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

  2.产业发展目标

  (1)天然气及化工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实现工业增加值35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

  (2)煤电冶建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煤电冶建产业链基本形成,实现工业增加值25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

  (3)机电制造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重庆、成都汽摩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配套加工基地,实现工业增加值20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

  (4)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川东北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苎麻产业集群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

  (5)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力争培育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装备、工模具高端产品等新兴产业,到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

  3.企业规模目标

  到2015年,力争培育销售收入超500亿元企业1家、超100亿元企业3-5家、10-50亿元企业20家,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600家。

  4.园区发展目标

  按照园区主体功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全省“7+3”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煤电冶建、机电汽摩配套、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突破发展新兴产业,并推进产业集聚和有序转移。到2015年,全市工业园区规划用地达到160平方公里以上;园区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以上,完成工业增加值700亿元以上,占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园区1个、超300亿园区2个、超100亿园区2个、超50亿园区2个;7个园区进入省“1525”工程。

  5.技术进步目标

  企业自主创新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年均增长25%;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高;创建2-3个 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3个;争创中国名牌和 驰名商标3-5个,四川名牌和四川著名商标40个。

  6.工业节能目标

  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5%,即由2010年的4.29吨标煤下降到3.22吨标煤;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达到 、省和市上要求。

  7.信息化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宽带通信和无线网络,到2015年,城市家庭接入带宽普遍达到20m以上,城区、乡镇无线网络全覆盖。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培育10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规模工业企业90%实现管理信息化,60%实现产品设计、研发信息化;电子政务、公共事业以及公共管理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基础网络进一步整合和完善,信息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四、“十二五”工业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方向

  (一)发展重点

  1.全力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支持中石油、中石化、瓮福集团、达钢集团、玖源化工等,加快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突出天然气资源的高端开发、高效配置、深度转化及协同发展。依托我市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快调整现有天然气化工产业结构,延伸产品链;积 开发高附加值天然气化工产品,实施煤、气结合,延伸发展烯烃产业链;积 发展硫化工,实现硫资源的高效利用;着力提升磷化工产业精细化水平;加快富钾岩盐、盐卤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盐化工产业,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

  2.整合壮大煤电冶建产业。坚持转型升级与强重组、大整合,强配置、优产品相结合的原则,引导煤电冶建等重点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开展战略合作,靠大联强,兼并重组,整合资源,优化升级,重点支持达竹煤电、国电集团、达钢集团、恒成能源、宣汉江口冶电集团等重点企业的产能扩张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促进专业分工,协作配套,逐步形成煤电冶、煤焦冶、煤电建产业链,壮大煤电冶建产业,支撑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3.高水平发展食品医药产业。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骨干企业,坚持以品牌为牵引,推动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食品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逐步构建畜禽精深加工、酒类饮料、粮油绿色食品、果蔬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并创建 天然富硒农产品、油橄榄基地和交易中心。加快道地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引进知名企业支持地奥天府、天予药业等医药骨干企业,大力开发现代中药、保健品等产品,促进医药食品产业加快发展。

  4.全面振兴机电产业。抓住融入重庆的契机,充分发挥华川汽车、川环科技、川东汽配、金恒机械、川东电缆、川鼓公司、开江五金工具等汽车、汽摩零部件制造业和机电工业的基础优势,并依托重庆汽车、摩托车产业基地和成都龙泉经济开发区的汽车产业,加强产业协作配套,加快汽车、摩托车配套零部件等机电加工业发展,将汽摩配件、机械电器、通用设备、五金工具等作为成渝经济区和天然气化工的配套产业。

  5.优化提升苎麻纺织产业。稳定苎麻种植业,引进和研发苎麻纺织先进技术,加快设备升级换代,以大竹苎麻和玉竹麻业、南国印染等企业为龙头,以苎麻产业下游产品的拓展和延伸为重点,逐步形成苎麻脱胶、纺纱、织布、印染、服饰加工和装饰装修为特色的苎麻产业链。

  6.突破发展新兴产业。以产品项目为抓手,坚持专业化、园区化、集群化的发展方向,着力于高位引进和深度创新,重点从清洁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节能环保装备、工模具高端产品等入手,有重点地研发和生产一批新产品,突破性地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整体层次和技术水平,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产业布局方向

  按照主体功能要求,确立“一心三带”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有序转移;做到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区域定位,充分发挥各县(市、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产业差异化发展。

  “一心三带”:以达州市经开区为中心,重点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天然气化工,协同发展磷硫化工、氯碱化工、煤焦化工产业,发展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清洁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以南大梁高速公路为纽带的大竹、渠县产业带,重点发展机电制造(汽摩零配件)、建材和新材料、苎麻纺织等产业;以达万高速公路为纽带的通川、开江产业带,重点发展食品医药、智能工具、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以达陕高速公路为纽带的宣汉、万源产业带,重点发展天然气勘探开发、配套产业和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

  五、“十二五”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调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1.大力实施企业技术改造,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兴工强市” 要任务,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等调整。紧紧围绕开发品种、提升质量、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两化融合等方面,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企业进行改造提升。同时,立足现有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加快推进相关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发展,新兴产业突破发展。

  2.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建设绿色工业体系,加快推进节能减排、降耗治污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推行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资源产业循环发展,力争一批企业列入 、省循环经济发展重点企业。

  3.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产业政策执行力度,淘汰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重点抓好水泥、钢铁、铁合金、炼焦、化工等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及污染源的清理和限期治理,从源头上杜绝新污染源产生。

  (二)兴科技,增强创新能力

  1.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实施创新能力建设、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专项和产学研联合开发“四大工程”,结合达州实际,突破工业十个方面关键技术,在天然气及磷硫精细化工、煤焦化工产业链延伸、苎麻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及新药创制、煤炭安全高效综合开采与清洁煤技术、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汽车应用开发、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先进汽(摩)制造等十个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实施科技攻关,推动技术创新升级,争取这些关键技术挤入 或省级重大专项课题进行重点突破。

  2.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坚持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加强重点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吸收,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生产工艺流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要力争建立 级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或重点实验室。要全力申报争取 、省重大科技专项落户达州。

  3.实施自主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动产品优化升级;努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扩大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积 支持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

  4.大力开发新品种,提升产品质量。紧紧围绕品种、质量、品牌、服务四个重点,逐步形成“政府指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业诚信”的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加强产品质量共性技术攻关,引导企业严格执行工业产品质量管理的行业标准和 标准,积 采用国际标准。

  (三)抓招商,承接产业转移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求发展,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和产业分工的态势,科学选择产业,做强基础产业,做大优势产业,打造支柱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壮大产业集群。按照“加快发展、延链承接、整合扩张、做大做强”的思路,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带的区域合作,重点对接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50强及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等企业在达州投资建设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项目。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抓好“四个突破”。

  1.在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上寻求突破。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促进由单一资源基地向立体能源化工中心转变。依托丰富的天然气、硫磺等优势资源,着力引进和承接以天然气为原料和燃料的企业落户达州,全力打造天然气高附加值产品和延伸天然气化工、磷硫化工、氟化工、氯碱化工、煤焦化工、盐卤化工等产业链。

  2.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寻求突破。坚持以农业品牌为牵引,引进知名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推动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立足优质粮油、苎麻、油橄榄、茶叶、黄花、畜禽、道地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寻求与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做大、做精、做细特色和富硒农产品。

  3.在机电产业配套发展上寻求突破。充分发挥达州汽摩配件、机械装备制造业及零部件制造业的基础优势,积 为成渝的汽摩产业和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同时,利用达州环渝腹地区块优势,积 承接重庆的汽摩配套产业转移,集群承接,成链发展。

  4.在新兴产业上寻求突破。花大力气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和产品,构建产业技术联盟,借助外力努力研发钒铁、钛材、合金线材、微玻纤材料、碳纤维、针状焦、硅氟橡胶、特种功能高支苎麻混纺纱、全钒液流电池单元模块、生物质发电、汽车(船舶、飞机)特种橡胶制品、新能源电缆、清洁能源汽车、地榆升白新制剂、银杏黄酮等新兴产品,推进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

  (四)促中小,推进整体发展

  1.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通过龙头带动、专业协作、配套互补、整合提升等手段,大力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广阔、成长性好的科技创新型、专业配套型、精深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和综合服务型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配”的发展道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保护和挖掘民间特色工艺。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提高大中小企业间协作配套水平,与大企业共同发展。

  2.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加大扶持力度,降低准入门槛,支持中小企业平等进入 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在投资核准、信贷支持、财税政策、要素保障等方面同等对待,营造“全面开放、全民创业”的良好创业环境;把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配套和产业链延伸,抓大育小、统筹发展;大力发展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促进产业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重点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中小企业,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催生一批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增大工业经济的总量。

  3.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积 培育各级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优化和整合现有社会服务资源;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和人才培训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搭平台,发展产业园区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整体推进”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搞好道路、给排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通讯、土地平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搭建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抓好信息网络、物流中心、质量检测、循环经济、员工培训服务、技术创新建设,鼓励园区修建标准厂房、多层厂房,搭建孵化器平台,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和吸引力。培育多元化投资开发主体,鼓励大企业大集团、经济实体参与园区建设。正确处理好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设的关系,把园区作为城镇的功能区,把园区发展为城镇的新组团。强化园区建设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加强科学规划,使园区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产业布局规划相协调。要依托城镇发展园区,借力园区发展城镇,充分利用城镇公共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使产业发展与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相配套,把园区建成产业聚集的新高地。

  2.培育特色园区。突出主导产业,提升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发展要求,坚持“功能分区、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围绕1-2个主导产业,制定完善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保障向园区集中。依靠龙头企业,沿产业链方向整合集聚相关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配套发展,提高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园区产值比重。充分发挥各县(市、区)的资源优势、产品的区域优势、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机械电子、医药食品、苎麻纺织加工、特色农产品、富硒农产品等,走产业集群集约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园区发展格局。

  (六)抓切入,促进两化融合

  1.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紧紧把握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这个重要切入点,实施两化融合“三个工程”,即:百强企业示范工程,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抓住企业信息化这个两化融合的关键结合点,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产品制造、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节能减排等各个环节的应用,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完善工业园区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积 发展电子商务。

  2.根据行业特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紧紧围绕不同行业、不同产业实际,在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自动化、生产过程最优化方面,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产品数据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技术的应用推广,加快推广两化融合新技术。机械、轻工等加工类企业重点推动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冶金、电力、化工、医药、纺织、建材等流程控制类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控制和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在线监控,提高生产制造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对高耗能行业如冶金、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等,加强能源管理和检测,建设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推广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系统,推动电子标签技术在农产品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中的应用。

  3.提高经济和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以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旅游、文化为重点,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服务业的优化升级与服务创新。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助推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模式创新。推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信息化,提升交通、警务、保险、水电气等公共服务部门信息服务水平,做好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查询、业务办理和便民服务。

  4.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宽带通信,实现城区光纤到楼、乡镇光纤到村。积 发展无线网络,构建高速、安全、可靠的无线城市网络系统。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七)多形式,开辟融资渠道

  1.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建立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工业信贷投入的考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引导担保公司重组、联合,壮大担保规模,提高担保能力,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支持创新金融产品,积 开办产成品抵押,动产、仓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拓展服务功能,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工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鼓励信托、租赁、金融仓储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支持工业企业发展。加快典当、拍卖、产权交易市场发展,运用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

  2.加强工业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建设。要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公司制企业的规范完善,加快民间融资步伐。积 引导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公有制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优化投资增量,盘活资产存量。以大开放、大招商的思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采取行业招商、产业招商等方式,引进资金、项目和技术。

  3.加快推进企业直接融资。加强企业上市辅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力争上市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推动债券市场发展,引导企业进入债券市场,依托优势产业,鼓励优质中小企业申报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票据),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六、“十二五”工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工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定点联系重点骨干企业和重大工业项目制度,协调解决企业发展的政策落实和外部发展环境问题。认真研究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利因素,制定解决措施和办法,在资金、土地、政策上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工业发展。选好、配强工业战线的干部,把发展工业的主战场作为培养、发现、选拨干部的重要渠道。

  (二)建立工业联席会议制度。成立达州市工业化城镇化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协调解决工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建立健全工业园区管理机制。设立园区管理委员会,强化管理职能,统筹负责园区公共管理和协调服务。支持和引导企业退城入园,发展特色园区。

  (四)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对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成效显著的企业,经相关部门认定后,按规定享受 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和环境保护奖励政策。

  (五)确保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在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加强与中央和省有关部门衔接汇报,强化水、电、气、煤、运的协调,保障工业正常生产经营,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能源保障和供应能力。

  (六)强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与就地培养力度,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实施高技能人才计划,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管理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促进工业与教育紧密结合,加强学科建设和重点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帮助企业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加速新生农村劳动力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化。

  (七)加大工业工作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兴工强市”战略。市、县(市、区)主流媒体要开辟专栏,宣传工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和经验,跟踪报导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在全社会营造加快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八)严格依法行政。积 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提高执法水平,依法调节经济关系,平等保护各类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执法检查行为,严格限制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自由裁量权,对有明文规定的收费项目,一律按下限收费。

  (九)优化发展软环境。各纪检监察部门要开展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涉企评标、达标和表彰活动,认真开展涉企收费项目整治行动,抓好中介服务机构整治,规范登记部门行政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完)

一键咨询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胜诉公告

更多

律师团队

更多
  • 董国女律师

    国女律师

  • 路永强律师

    永强律师

  • 孟雷律师

    雷律师

  • 汪庆丰律师

    庆丰律师

  • 张凤宾律师

    凤宾律师

  • 杨庆律师

    庆律师

  • 刘云律师

    云律师

  • 刘敬祝执行主任

    敬祝执行主任

一键咨询一键咨询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楹庭动态

更多

联系我们

立即咨询
咨询热线:400-008-3855
010-88825707
010-88825708
010-88820298
拆迁电话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108号横琴人寿大厦12层
在线-留言 拨打-电话 了解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