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金华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金华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金华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序言 “十一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全社会关心支持下,我市全力推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教育统筹力度不断加大,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公平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积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特殊教育持续发展,继续教育逐步形成体系。教育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9个县(市、区)全部成为省教育强县和教育收费规范县,所有乡镇成为教育强乡(镇),为建设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我市教育事业虽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对照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对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望,对照省内先进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临不少困难,农村及欠发达地区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比较薄弱,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学校发展活力有待增强,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局面有待完善;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够强,教育投入还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需求,金华教育担负着光荣而崇高的历史使命。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要将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战略目标,建立在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这个核心基础上;要以教育大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和管理创新,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实现协调、增强活力、强化服务”的基本要求,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形成为人人提供合适教育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教育事业发展实现“四个基本”目标: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读好书”的需求,努力为人人提供合适的教育,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先进行列。 ——形成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的教育品牌。进一步探索婺城区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完善开发区教育共同体、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和教师双向挂职锻炼等教育均衡促进制度,加强金东区名师名校长培训和农村教师稳定工作,巩固兰溪市食宿改造工程成果,总结武义县“东北部抓养成,西南部抓关爱,中部抓结合”办学经验,推进永康市校长和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推动东阳市民办教育、永康市和浦江县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力促市区和磐安县学前教育再上台阶。到2015年,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合理规划特殊教育布局,构建继续教育体系,将金华建设成为学前教育规范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多样化、职业教育特色化、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继续教育系列化的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 ——形成为人人提供合适教育的新体系。确立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理念,学校、社会和家庭广泛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把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学校内部改革结合起来,把强化提升教育自身发展能力与改善教育发展环境结合起来,形成高中阶段教育与职业教育互通、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互补、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形成为学习服务的教育新模式。政府与社会并举的教育投入机制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形成培养积 主动、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人才的教育新模式。 ——形成区域教育发展力不断提升的教育新格局。主动适应地方人口总量、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定位布局的转变和调整,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浙中城市群教育服务功能,通过发展教育形成人才优势、劳动者素质优势、知识优势,形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新格局。
金华市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
2010年 |
2015年 |
学前三年入园率 |
98.65 |
99 |
小学入学率 |
100 |
100 |
小学巩固率 |
100 |
100 |
初中入学率 |
99.99 |
100 |
初中巩固率 |
100 |
100 |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98.19 |
98.5 |
十五年教育普及率 |
99.35 |
99.5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45 |
56 |
三、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金华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前教育提档升级,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专业水平,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调整特殊教育结构布局,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建设,打造浙中教育品牌,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提升教育服务浙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促进学前教育提档升级 用3年左右时间,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普及学前教育,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完善办园管理体制。健全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部门分工合作的学前教育管理体系,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机制。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园,到2015年,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达到合格标准的中心幼儿园。在等级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数比例达到85%,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完善学前教育布局。落实城市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按照 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实施金华市实验幼儿园迁建工程。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农村公共事业和新农村建设规划。 提高保教质量。尊重学前儿童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幼儿教师培养,逐步增加幼儿园教师事业编制数量,实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大幼儿教师培训力度,到2015年,全市幼儿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二)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12年确保实现市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 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和学校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班额控制在小学每班35人、初中每班40人以内。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全面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校舍安全工程和实验室标准化工程,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继续推广“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乡(镇)中心校等经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育技术装备,提高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普及和应用现代教育信息化水平。完善招生政策,全面落实公办学校实行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继续实行将省一级重点中学指令性招生计划85%的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并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做到逐年提高。 保障困难群体公平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招收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加强民工子女学校建设和管理,逐步将民工子女学校纳入财政保障范畴,提升民工子女学校办学水平。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每个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三)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发展 按照“减总量、调结构、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思路,优化普通高中课程设置,适当减少必修内容,增加学生学习选择性,实施高中课程多样性建设计划。 按照“强化特色、创新模式、多元发展、提高质量”的方针,引导普通高中科学定位,争创特色,努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增强普通高中办学活力。把职业教育的相关教学内容作为选修课程,适当引入普通高中教育,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学校实训基地和师资,培养普通高中学生职业技能,探索融合职业教育的综合高中发展模式。积 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扩大高中学生国际交流的渠道,拓展高中学生的国际视野,稳步推进高中教育的国际化。 创新培养模式,加强特色高中建设,推进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逐步推广学分制。开展省优质特色普通高中评估,支持高中学校立足自身传统和优势,开设特色课程,开展特色教育教学活动,建设一批科技、艺术、体育、外语等特色高中。总结和推广高中特色办学经验,发挥优质高中在特色办学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积 开展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提高职业教育专业水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积 探索职业学校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调整联动机制,逐步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专业结构体系。 围绕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经济发展要求,加强职业教育资源要素统筹、整合,优化学校布局,走综合化和专门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调整到35所以内,形成全市专业建设一盘棋。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统筹,加大高规格人才培养力度。 强化办学特色,争创 级、省级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 级优质特色学校。建设一批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群和特色专业。全市建成10所省级以上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其中争取建成4所以上 级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所以上 级优质特色学校。每个县(市)建设1个以上 级或省级实训基地,形成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五大专业职教集团,每年向社会输送2.5万名以上技能型应用人才。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将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逐步提高到普通高中的1.5倍以上,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实训设备和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按生均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训经费。鼓励社会各界支持职业教育,企业每年须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用于企业职工培训。 (五)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逐步建成高等教育强市。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加强高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增强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6%以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全日制在校生达8万人以上。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50%以上。 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根据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要,推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形成特色优势,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增强市属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加快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二期建设,建成以财经为特色、省内一流、国内具有较高声誉的万人规模的综合类本科院校。 培育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高校融入全市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在技术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层面创造成果。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紧紧围绕“更加突出自主创新的战略地位,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的战略目标,加速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推动产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教学方法,加强浙江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教师素质和能力建设。引导高职院校加强国际化专业和课程建设,构建形式多样的留学生奖学金体系,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留学生比例。积 参与和推动长三角区域教育合作与交流。 (六)调整特殊教育结构布局 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保障残疾学生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使教育领域的弱势群体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加快特殊教育市域布局调整。坚持听障教育以市为主,培智教育以县为主,中重度“三类残疾儿童”集中教育,轻度“三类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原则,加快全市特殊教育合理布局。整合市区特殊教育资源,2013年建成金华市特殊教育中心,保证全市听障儿童少年、市区智障儿童少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同时承担全市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教育教学指导管理以及智障儿童少年的测试等工作。 4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必须建设一所培智学校。30—40万人口的县(市)应建设一所培智学校或者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部。30万人口以下的县(市),应通过独立建校、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部(班)、合作建校或委托培养等形式,解决区域内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并积 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两端延伸。到2015年,“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不低于99%。 增加特殊教育投入。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义务教育学校按不低于同类普通学校10倍、高中及以上学校按5倍安排。对大中小学残疾学生实行学费、住宿费减免政策,并纳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各县(市、区)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及其他机构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福利彩票公益金要继续对特殊教育给予资助。 (七)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建设 努力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社会。广泛宣传终身教育理念,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建设书香金华,动员全市城乡居民每年阅读1本书籍,并不断提高阅读数量,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带头学习,形成较为浓厚的学习氛围。重视学校在社区文化建设和知识宣传中的作用,推动全民学习。进一步增强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教育学校的开放性,拓展教育功能,逐步形成以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为核心,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为主线,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为载体的全民学习网络和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金华广播电视大学,办好金华社区大学。县(市)办好社区学院。财政按照不低于全省居民人均教育经费水平,安排社区教育经费。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组建覆盖城乡的开放大学。实行“宽进严出”的开放大学招生制度,采用在入学资格认定基础上免试入学、随时注册的办法,实行学分制学习管理,在一定年限修完规定学分的注册学员,即可获得电大学历、学位证书或专业资格证书,形成多向互动、交叉互补、纵横对接的终身教育体系。 完善自学考试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村覆盖面,提高培养层次。逐步实现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将学习记录作为公民技能认定、就业、职称评定、职业注册等的依据。 加快继续教育基础建设,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提升继续教育参与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发展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模式。建设县级成人教育中心,乡镇(街道)成人教育学校覆盖率达90%以上,村(厂)成人教育学校覆盖率达70%以上。积 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农民培训活动。 四、工作重点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围绕全市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为重点,有计划、多门类地进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2012年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在投入、设施、师资、质量等方面初步均衡。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集聚及流动趋势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优化中小学布局,调整完善学校设施。制定区域内城乡一体化的财政拨款标准,落实新增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办好必要的边远农村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继续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各级各类学校按照 、省标准投资、建设和配置设备。优化学校布局,进一步盘活教育资源。金华市区实施金华教育学院优化重组工程、金华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扩建二期工程、金华市第八中学迁建工程、金华艺术学校校园改建工程、金华市 中等职业学校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工程、金华市高级技工学校扩建工程、金华市特殊教育中心建设工程、金华市中小学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程、金华教育网提升和扩容工程、金华市实验幼儿园迁建工程、东市街小学扩建工程等。实施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二期工程,加强学院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形成优质、高效、便捷的校园服务网络。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实训实践基地片群,建成3—4个示范性实训实践基地。 积 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规范设置各类“国有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积 鼓励支持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承担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采取购买服务方式给予经费支持。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符合任职条件的专任教师,可以参照事业单位人员标准享受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积 开展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试点,引导和支持其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向高质量的民办学校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名优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名优教师队伍整体实力。采取人才引进和名优教师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名师、名校长和教育专业。到2015年,培养确认省特级教师70名、市级名师100名、市级名校长40名、市级优秀班主任540名。高校教师硕博士比例达到40%以上,副教授及以上比例达到25%以上,其中教授比例达到8%以上。高校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到55%以上。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努力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将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态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养培训内容。关心教师生活,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对学生终身学习负责。引导教师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和奖惩机制,将师德与教师业绩考核、职务聘任、学习深造和评优评先等相结合。 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建立和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制订专业培养计划,以农村教师队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和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能引领教育科学发展的教育教学专业。全面建立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加大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增加教师对培训的选择权,增强培训机构参与培训的竞争性,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各县(市、区)应按每年不少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3%、各中小学校应按不少于学校年度日常公用经费总额10%的比例,提取安排培训经费,专款专用。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根据“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精简机构,减员增效,优化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教职工编制、岗位设置管理,做好教师全员聘任上岗。各类专职教师配备满足学校教学工作需要。拓宽职教专业教师“进口”,鼓励职业学校面向企业和社会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充实职教教师队伍。坚决清退长期代课教师,学校确需临时聘用教师,从具有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中选用,并按规定缴纳相应的社会保险。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县(市、区)域内有序合理流动制度,加强农村和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师资配备。 建立健全考核监督机制。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年度督导评估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评优评先、职务评聘、晋升任用、岗位聘用挂钩。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市、区)域内交流和轮岗制度的考核评价体系。运用政策杠杆,实行奖励制度,激励城区优秀教师、应届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逐步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相对均衡。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浙江精神教育,充分利用金华地方优秀的精神文化和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推进国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案”。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积 开展创新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研究德育工作模式,探索德育工作方法,创新德育工作载体,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与学生生活有机衔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 切实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深化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倡启发式学习,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认真抓好规定课程教学,学生作业量不超过省定各级学校课外作业量规定。坚持规范办学,将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政策和要求细化为可操作、可评价的具体措施,完善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投诉、举报、公告、问责和违规办学查处制度。积 推行“轻负担,高质量”教育,建立各级政府“减负”工作责任制。 积 开展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公布制度,加强青少年户外活动场所建设和学校医务室建设,学生数量达600人及以上学校需配备专职保健医生,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积 开展校园文体活动,确保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加强美育,继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积 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标准和准入条件,实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乡(镇)级以上学校建有心理辅导室,县(市、区)所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比例不低于15%。 落实金华市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县(市、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三年内提高到5%以上。加快园所建设,推行公办和集体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农村多元化办园模式,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开展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到2015年,各县(市、区)学前教育工作先进和达标乡镇(街道)分别占总数的40%和85%以上。 深入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引导学校走自主发展、内涵提升之路。构建学校自我评价新机制,建立依法自主办学的现代学校制度,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科学和谐发展。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探索建立学校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制度、教育质量目标管理制度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机制,整体提升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发挥教育科研引领功能。健全市、县(市、区)、校三级教育科研网络,加强科研过程的管理与指导,进一步增强教育科学研究服务教育行政决策的职能。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及以上各类学校设立教科室(处)。在学校上等级、年度考核,教育事业单位领导年度考核、任职考评,教师晋升职称,推荐评比特级教师、名师、优秀教师、教坛新秀等方面,进一步提高科研指标的权重和份额。 强化教育信息化服务功能。以数字化应用为发展导向。积 组织实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师资培训提升工程”、“数字化校园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农远工程”、“金华教育网站灾后重建和扩建工程”、“教育信息技术科研先导强校工程”、“中小学标准化示范实验室建设工程”等八项工程,构建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集群。重点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到2012年,中小学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化“校校通”、“班班通”。到2015年,高校和幼儿园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化“校校(园园)通”、“班班通”。实验、图书和信息技术装备达到 和省规定Ⅰ级标准,高等院校和教育城域网全部接入金华教育网,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以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和学前教育达标(先进)乡镇评估为有效抓手,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上新的水平。在创建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过程中,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坚持和完善公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制定和完善高校办学章程。完善中小学校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制度。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理顺理事会或董事会与学校行政的关系,规范决策程序,健全管理制度。 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积 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 建立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制度。制定创建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不断提升区域教育整体水平。建立健全督学责任区工作机制,加大责任区内学校随访督导力度,继续开展省等级重点中学(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年度视导工作,为各省等级重点中学(优质特色普通高中)相互交流、学习与合作搭建平台,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重视解决好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安全保卫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依法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完善经费保障 依法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确保教育经费依法实现“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逐年提高并达到省定标准;确保全市各级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例高于现有水平,力争逐步提高;确保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 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 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政府为主体,承担与学校发展建设直接相关的支出债务,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校园维修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的支出债务。各县(市、区)政府要全面清理和化解基础教育债务,并将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防止新建学校发生新的教育债务。制定各级各类教育生均办学成本,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定额标准,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并力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将学前教育、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资助范围,完善资助政策。 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及资产管理制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经费支出结构。建立完善教育经费与办学质量相挂钩的评价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建立教育投入绩效考核、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把教育投入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考核内容。建立教育经费预算和决算执行情况向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统计监测公报制度。逐步完善学校会计准入和委派制度。加大教育经费内部稽查和审计监督,规范收费行为。 (三)强化依法治教 加强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校。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确立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思想观念;完善行政决策机制,严格遵守行政决策程序,依法实施行政决策活动;依法实施行政许可,严格遵守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切实保障公民和师生的合法权益。 适时制定贯彻落实 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政策文件。开展终身教育、教育督导评估、民办教育、合作办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方面的具体实施政策制定工作。加强教育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建立专门的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及时查处各类教育违法违章办学行为,依法建立规范教育秩序的长效常态管理机制。完善各级人大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检查教育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工作机制。 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督学责任区和相对独立的督导队伍建设,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进一步健全党政领导教育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健全反映县域教育改革和发展水平的公报制度。 完善教师和学生的申诉制度,健全学校内部救济制度,保障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制订和实施教育“六五”普法工作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着力弘扬法治精神,建立普法教育基地,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师生的法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推进学校普法教育工作,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评选工作。
附件:
金华市2011-2015年重大教育项目一览表
县
(市、区)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备注(时间) |
市直 |
1 |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二期工程 |
2011-2013年 |
2 |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建设工程 |
2011-2015年 |
3 |
金华教育学院优化重组工程 |
2012-2015年 |
4 |
金华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扩建二期工程 |
2012-2015年 |
5 |
金华市第八中学迁建工程 |
2013-2015年 |
6 |
金华艺术学校校园改建工程 |
2011-2012年 |
7 |
金华市 中等职业学校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
2011-2012年 |
8 |
金华市高级技工学校扩建工程 |
2012-2013年 |
9 |
金华市特殊教育中心建设工程 |
2011-2013年 |
10 |
金华市中小学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程 |
2011-2013年 |
11 |
金华教育网提升和扩容工程 |
2011-2015年 |
12 |
金华市实验幼儿园迁建工程 |
2013-2015年 |
13 |
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 |
2011-2015年 |
14 |
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工程 |
2011-2015年 |
15 |
筹建浙江科贸职业技术学院(暂名) |
2011-2015年 |
婺城区 |
1 |
婺城区东市街小学扩建工程 |
2011-2013年 |
2 |
婺城区河盘桥小学迁建工程 |
2013-2015年 |
3 |
婺城区白龙桥镇虹路小学迁建工程 |
2012-2014年 |
金东区 |
1 |
金东区鞋塘初级中学迁建工程 |
2012-2014年 |
2 |
金东区傅村镇中心小学迁建工程 |
2011-2013年 |
3 |
金东区孝顺镇让河小学迁建工程 |
2011-2013年 |
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 |
1 |
新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南 学校(九年一贯制) |
2012-2013年 |
2 |
新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南第二学校(九年一贯制) |
2014-2015年 |
兰溪市 |
1 |
新建兰溪市第五中学 |
2011-2013年 |
2 |
新建兰溪市实验中学 |
2013-2015年 |
3 |
新建兰溪市育才初中 |
2010-2011年 |
4 |
新建兰溪市溪西新城区小学 |
2013-2015年 |
5 |
新建兰溪市城东区块学校 |
2013-2015年 |
6 |
兰溪市城南初中扩建 |
2011-2013年 |
7 |
新建兰溪市城南小学 |
2011-2013年 |
8 |
兰溪市沈村小学与横路小学合并新建 |
2011-2013年 |
9 |
新建兰溪市女埠小学 |
2010-2012年 |
10 |
新建兰溪市马涧小学 |
2011-2013年 |
11 |
新建兰溪市教科研培训中心 |
2011-2013年 |
义乌市 |
1 |
新建荷叶塘小学 |
2011-2013年 |
2 |
新建稠江实验小学 |
2011-2013年 |
3 |
新建佛堂第二小学 |
2011-2013年 |
4 |
新建后宅第二小学 |
2012-2015年 |
5 |
新建星火小学 |
2012-2015年 |
6 |
新建上溪第二小学 |
2012-2015年 |
7 |
新建苏溪后山坞小学 |
2012-2015年 |
8 |
新建职教中心 |
2012-2015年 |
9 |
新建特殊教育中心 |
2012-2015年 |
10 |
新建廿三里 小学 |
2012-2015年 |
11 |
新建南洲小学 |
2012-2015年 |
东阳市 |
1 |
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迁建 |
2011-2014年 |
2 |
新建开发区初中 |
2011-2014年 |
3 |
聋哑学校迁建 |
2011-2013年 |
4 |
千祥三联小学迁建 |
2011-2013年 |
5 |
南马镇防军小学迁建 |
2011-2013年 |
永康市 |
1 |
永康市第五中学(城东学校)建设工程 |
2010-2011年 |
2 |
方岩小学迁建工程 |
2010-2011年 |
3 |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宿舍楼新建 |
2010-2011年 |
4 |
永康中学教学、行政楼改扩建 |
2011-2012年 |
5 |
教师进修学校迁建二期工程 |
2010-2012年 |
6 |
永康市第二中学实验综合楼新建 |
2011-2013年 |
7 |
河南小学迁建工程 |
2011-2013年 |
8 |
北苑小学建设工程 |
2012-2014年 |
9 |
城南小学迁建工程 |
2013-2015年 |
10 |
方岩新区小学建设 |
2011-2013年 |
11 |
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 |
2011-2013年 |
武义县 |
1 |
职业技术学校扩建二期 |
2010-2011年 |
2 |
东皋小学迁建工程 |
2009-2011年 |
3 |
履坦镇中心幼儿园改扩建工程 |
2010-2011年 |
4 |
武义县第五中学扩建三期工程 |
2011-2013年 |
5 |
武东小学迁建工程 |
2011-2013年 |
6 |
柳城中心小学迁建工程 |
2011-2014年 |
7 |
城南小学新建工程 |
2011-2014年 |
8 |
王宅镇中心幼儿园改扩建工程 |
2011-2012年 |
9 |
泉溪中心幼儿园改扩建工程 |
2012-2014年 |
10 |
桃溪中学改扩建工程 |
2012-2014年 |
武义县 |
11 |
壶山小学改扩建工程 |
2012-2015年 |
12 |
桐琴中心小学迁建工程 |
2012-2014年 |
13 |
壶山幼儿园改建工程 |
2014-2014年 |
14 |
桐琴镇东皋中心幼儿园建设 |
2012-2013年 |
15 |
武义县 中学二期工程 |
2012-2015年 |
16 |
茭道中心小学改扩建工程 |
2012-2014年 |
17 |
东皋中学扩建工程 |
2013-2014年 |
18 |
实验小学扩建工程 |
2013-2014年 |
19 |
壶山街道三角店幼儿园建设 |
2013-2015年 |
20 |
履坦中心小学建设工程 |
2014-2016年 |
21 |
武阳幼儿园改建工程 |
2014-2016年 |
22 |
白洋中心幼儿园建设 |
2014-2016年 |
23 |
武阳中学扩建工程 |
2014-2015年 |
24 |
实验中学扩建工程 |
2015-2016年 |
25 |
熟溪小学扩建工程 |
2015-2016年 |
26 |
茭道中心幼儿园新建工程 |
2015-2016年 |
浦江县 |
1 |
新建浦江县第四中学 |
2011-2012年 |
2 |
黄宅初中扩建 |
2010-2013年 |
3 |
黄宅中心小学扩建 |
2010-2013年 |
4 |
前陈中心小学扩建 |
2010-2012年 |
5 |
新华幼儿园迁建 |
2009-2012年 |
6 |
新建东苑小学 |
2010-2014年 |
7 |
郑宅初中扩建 |
2011-2012年 |
8 |
岩头初中扩建 |
2011-2015年 |
9 |
杭坪中心小学扩建 |
2011-2013年 |
10 |
壶江初中扩建 |
2012-2014年 |
11 |
平安中心小学迁建 |
2011-2013年 |
12 |
郑宅中心小学迁建 |
2011-2015年 |
13 |
浦江县第五中学扩建 |
2010-2012年 |
磐安县 |
1 |
磐安县第二中学改扩建工程 |
2011-2015年 |
2 |
实验中小学体艺楼建设工程 |
2011-2012年 |
3 |
磐安县城区第三小学建设工程 |
2011-2015年 |
4 |
县职教中心建设工程 |
2012-2015年 |
5 |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
2011-2013年 |
6 |
新城区初中建设工程 |
2014-2018年 |
|